在线配资平台 信用减值损失或激增侵蚀利润!长银五八消金净利润暴跌95%、业务模式暗含高违约风险

根据长银五八消金营业支出结构,其主要由营业税金及附加、业务及管理费用、以及信用减值损失三部分构成在线配资平台 ,其中营业税金及附加和业务管理费用激增的可能性较低。唯有信用减值损失可能大幅增加侵蚀利润,导致净利润暴跌。 2024年4月25日,长沙银行发布了年度报告,其中控股子公司长银五八消费金融公司(以下简称“长银五八消金”)的财务数据一并披露。报告显示,长银五八消金2024年总资产为296.20亿元,同比增长了8.37%;然而,营业收入为29.86亿元,同比下降了7.64%,净利润仅为0.34...


在线配资平台   信用减值损失或激增侵蚀利润!长银五八消金净利润暴跌95%、业务模式暗含高违约风险

根据长银五八消金营业支出结构,其主要由营业税金及附加、业务及管理费用、以及信用减值损失三部分构成在线配资平台 ,其中营业税金及附加和业务管理费用激增的可能性较低。唯有信用减值损失可能大幅增加侵蚀利润,导致净利润暴跌。

2024年4月25日,长沙银行发布了年度报告,其中控股子公司长银五八消费金融公司(以下简称“长银五八消金”)的财务数据一并披露。报告显示,长银五八消金2024年总资产为296.20亿元,同比增长了8.37%;然而,营业收入为29.86亿元,同比下降了7.64%,净利润仅为0.34亿元,同比大幅下降了95.02%。这是长银五八消金近五年来首次出现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双双下滑的情况,尤其净利润的暴跌引发了市场极大的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长银五八消金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同比增速存在明显差异。营业收入下降了7.64%,而净利润则大幅缩水95.02%。这一不对称的变化表明,虽然公司整体收入有所下降,但盈利能力遭遇了更为严重的冲击。根据长银五八消金营业支出结构,其主要由营业税金及附加、业务及管理费用、以及信用减值损失三部分构成,其中营业税金及附加和业务管理费用激增的可能性较低。唯有信用减值损失可能大幅增加侵蚀利润,导致净利润暴跌。

信用减值损失的增加通常与不良贷款余额的上升密切相关,这意味着长银五八消金的贷款质量可能存在恶化的风险。市场忧虑的是,该公司不良贷款余额是否正大幅攀升?为何对公司整体盈利能力造成如此大的影响?

业务模式暗含高违约风险

长银五八消金于2017年由长沙银行、城市网邻(58同城)、通程控股共同发起设立,是湖南首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初始注册资本为3亿元,2019年增资至9亿元。然而,2024年3月公布的《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要求消费金融公司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0亿元。为满足监管要求,长银五八消金在2024年再次增资,长沙银行和通程控股分别增资1.78亿元和0.26亿元,注册资本增至11.24亿元。增资后,长沙银行持股56.66%,58同城持股26.43%,通程控股持股16.91%。

令人诧异的是,在此次增资计划中,二股东58同城并未出资,最终导致其股份遭到稀释。与其他互联网公司在消费金融领域的高歌猛进相比,58同城的缺席似乎与长银五八消金当前的业绩困境和不良贷款问题密切相关。

长银五八消金的业务模式与其他消费金融公司有所不同,其依托直营团队以及长沙银行的渠道网络,服务下沉市场,提供无抵押、免担保的消费贷款。其主要产品为长银五八消费贷,最高额度可达20万元,年利率在10.8%至21.6%之间。其细分子产品包括“工薪贷”、“导游专属贷”、“业主专属贷”和“蓝领客群贷”等,客户群体主要面向快递员、网约车司机和工厂工人等“城一代”工薪阶层。

然而,这种低门槛、免抵押免担保的业务模式,虽然能够快速吸引下沉市场的客户,却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尤其是面向下沉市场提供大额贷款,往往会遭遇客户偿还能力不足的困境。因此,长银五八消金的业务模式本身就埋下了不良贷款激增的隐患。

尽管长银五八消金披露的2021年至2023年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5%、1.52%和1.44%,看似在可控范围内,但实际上,该公司曾推出“宽限本金偿还计划”和延本延息政策,旨在缓解客户还款压力并减少违约风险。此举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公司在资产质量管理上的潜在压力。

此外,长银五八消金近期公开招聘营销总监,负责公司营销推广及线上线下业务体系的建设,力图通过搭建特色化的线下营销模式和线上业务体系的双轮驱动,推动业务发展。这一招聘信息也暗示公司已意识到现有业务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正在寻求改进和调整。

此外,长银五八消金在委外催收机构的合作方面发生了明显变化。从半年前的22家催收机构增加至目前的32家,而且公司依旧在进行催收招标。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长银五八消金不良贷款激增的事实。

另外,长银五八消金也在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银登网数据显示在线配资平台 ,2024年长银五八消费金个人不良贷款转让项目未偿本息总额为10.52亿元,而2025年长银五八消金发布的首期个人不良贷款转让公告,未偿还本息总额便达10.39亿元,进一步证实了公司面临的不良贷款压力不断加大。



相关资讯